“广州明信片”涅槃新生,快来十三行博物馆看看吧发表时间:2022-05-13 19:39 你知道吗?在清代,“广州明信片”通草画兴盛了上百年,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草画尺寸都不大,就和明信片大小差不多,便于携带,深得欧美游客的喜爱。令人遗憾的是,在广州兴盛了上百年的通草画如今却销声匿迹,成为广州人遗失的记忆。为了重拾“非遗”,也为了迎接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5月13日上午,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办“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品捐赠仪式”暨 《重拾失落百年的广州明信片—馆藏通草画展》开幕活动。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不断发动社会力量征集藏品,得到了较多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其中贡献特别突出的是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王恒,自开馆以来,持续不断地捐赠藏品数量达5000件(套),包括广彩瓷器、铜胎画珐琅、通草画、外销银器、广绣、广作家具等,藏品体系涵盖了清代十三行时期各个种类的外销工艺品,极具特色,部分藏品在国内十分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清代通草画有近500件(套),主要由王恒、冯杰伉俪无偿捐赠,集自世界各地,涵盖内容较全面。此次“重拾失落百年的广州明信片——馆藏通草画展”选取了王恒、冯杰伉俪、许雯、伍冠文等人捐赠的清代通草画共约200件(套)以及部分现代通草画作品展出,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对通草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刻认识到图画背后反映的社会风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重拾‘非遗’,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草画,让这张‘广州名片’涅槃新生。”王恒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未来除了通草画,他将一如既往的聚焦广府文化领域,例如“三雕一彩一绣”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既然通草画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了,那么我们真的还可以让它涅槃新生吗?答案是可以!以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教师张静为代表地新生代力量已经开启了各自“重拾”通草画的新探索。在画展现场记者看到,张静画的现代通草画对比清代作品画面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其中一幅《孔雀图》把每根羽毛不同状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整个画面感觉“活”了一起来。张静告诉记者,目前每创作一幅通草画都需要1个月左右,现在自己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广州明信片”焕发新生。 通草画是19世纪在广州生产并销往海外,在中西商贸、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独特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描绘了广州的自然、人文景观、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出口数量巨大,可称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广州明信片,向世界传递了广州乃至中国文化及风土人情,见证了中国丝、瓷、茶影响世界,中国风引领西方社会生活潮流、中西文化交流精彩纷呈的历史。因此,通草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跨学科的图像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次展览共分为“通草画兴衰”、“通草画主题”、“通草片及通草画颜料奥秘”、“重拾通草画”四个部分,快来十三行博物馆看看吧!本次展览也得到了广东省博物馆的指导和支持,并入选广东省博物馆2021年共建项目。 本文章转载于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董业衡、吴多 通讯员:荔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