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金融博物馆获王恒先生无偿捐赠近百件(套)珍贵藏品发表时间:2022-01-22 14:07 无私大爱彰显家国情怀 珍贵藏品助力文化传承 2022年1月21日,岭南金融博物馆圆满举办 “王恒先生藏品捐赠仪式”。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迪士普音响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王恒先生正式向岭南金融博物馆捐赠了97件(套)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藏品,经省文博专家鉴定,这批藏品对观众进一步了解广州近代金融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邱亿通、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德昌出席仪式,现场与王恒先生签署了捐赠协议,并为其颁发藏品捐赠荣誉证书。相关单位代表及新闻媒体等参加了活动。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邱亿通在致辞中对王恒先生的慈善义举致以敬意,认为王恒先生的无偿捐赠,是一种无私的文化传承与高尚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他心怀祖国、心怀社会、心怀大爱和勇于担当的胸怀与境界。邱亿通指出,此次博物馆获得捐赠的藏品时间跨度大、品类丰富、精品珍品多,为深入研究十三行时期岭南地区对外金融史、对外贸易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依据,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传承发扬广州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也有着重要意义。邱亿通表示,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对藏品的保护与利用,充分挖掘和阐释藏品所承载的岭南金融文化历史和城市文化精神,讲好讲活岭南金融故事,增强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软实力。邱亿通还呼吁更多的社会机构、民间收藏家大力支持岭南金融博物藏品征集、金融文化研究等工作,共同为提升岭南金融文化影响力、打造岭南金融文化中心、开创新时代广州金融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王恒先生发言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广州城市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感情,特别是对广州十三行时期璀璨的文化充满了热爱。他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收藏与广州城市历史相关的藏品,尤其关注十三行时期的珍贵藏品,他也愿意将藏品捐献出来,让广州市民去深入了解广州灿烂的城市历史。岭南金融博物馆是展示地区金融发展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平台,与十三行贸易史息息相关,本次将相关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契合王恒先生初衷,今后他也将继续关心支持岭南金融博物馆发展。 岭南金融博物馆隶属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为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行业博物馆,是省、市、区共建的重点金融文化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大街29号庐江书院旧址,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于2019年4月11日起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先行、担当与创新”为主线,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厅,以“岭南”作为最大地理空间,涵盖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等区域,上限最早追溯至南越王先祖政权建制之时,宏观展现与岭南金融有关的重要史实、事件、人物及相关文物等内容,是广州金融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广州金融将继续加强金融文化建设,深挖金融文化内涵,将岭南金融博物馆打造成为岭南金融文化的溯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文化的新地标以及弘扬岭南红色金融文化的新阵地,助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提升广州金融国际传播力。 据了解,王恒先生长期从事声频工程专业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公共广播系统工程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个人、中国演艺设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2016“首届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等荣誉。王恒先生有高尚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长期坚持捐资建学、为家乡架桥铺路、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荣登“广州好人”榜。 王恒先生对岭南金融博物馆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早在2018年,他就已经向岭南金融博物馆捐赠103件(套)藏品,涉及货币、近代金融工具、近代金融证券、契约、通草画、广彩瓷器等。此次王恒先生对博物馆无偿捐赠的藏品,包括清代至民国的铜胎画珐琅、广彩、漆盒、牙雕、折扇、刺绣、银杯、通草画等,填补了岭南金融博物馆部分藏品的空白,呈现了广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与才华,生动体现了清代广州的繁荣和活力。本次博物馆受赠藏品,有利于岭南金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广大市民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展现广州千年商都的无穷文化魅力。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邱亿通(左)为王恒先生(右)颁发藏品捐赠荣誉证书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德昌(左)与王恒先生(右)签署捐赠协议 参观王恒先生捐赠藏品 参观王恒先生捐赠藏品 王恒先生简介 王恒先生,祖籍广东河源。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迪士普音响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长期从事声频工程专业设备的研发生产与公共广播系统工程专业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荣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个人、中国演艺设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2016“首届广东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等荣誉。 王恒先生大爱无私,长期坚持公益事业,捐资建学、为家乡架桥铺路、参与扶贫等,事迹荣登广州日报“广州好人”榜。多次向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等无偿捐赠珍贵历史文物,正因他的善心义举,让更多人民群众通过藏品了解到了岭南浓厚的金融历史,珠江帆影、海上丝路的繁荣岁月跃然馆内,让城市的记忆更加丰富鲜活。他以“粤商”之名为岁月留声,以个人义举树商人典范,守护了岭南文化的瑰宝,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王恒先生捐赠藏品(部分)简介 清 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缯带耳三足鼎 通宽31厘米,通高31.5厘米 弧壁深腹,折肩直颈,朝冠耳,底承三圆足,失盖。腹壁施蓝地彩绘西番莲纹;肩、颈、耳施明黄、蓝釉;三足上阔下窄,天蓝釉作底彩绘兽首于足顶部。整体釉色细腻广亮,造型大气,为典型的广珐琅工艺。 该鼎为供奉祭祀用器——五供的组件之一,“五供”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香炉鼎,其造型多仿自青铜器。五供是随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也用于家族祠堂等场所祭祀。 清 广彩开窗人物故事纹花口碟 口径22.6厘米,底径13.2厘米,通高2.5厘米 花瓣口,折腹,圈足。碟沿以锦地纹为底,对称开窗绘花卉纹。盘心为人物故事纹饰,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体构图饱满,色彩丰富。 西方人喜爱中国的传统人物故事纹饰,广彩描绘的中国传统人物题材往往表现中国人家庭欢聚的生活场面,内容多为轻松欢愉、充满亲情的庭院生活。 清 广彩开窗人物故事纹碟 口径24.8厘米,底径15.4厘米,高2.8厘米 折沿、浅腹、圈足,为“洛克菲勒”瓷。碟沿对称开窗绘风景纹饰。碟心绘庭院人物纹饰,坐姿两人、站立两人。 随着中国瓷器在西方畅销,很多西方人都对中国社会生活充满憧憬。瓷器上刻画的纹饰往往是西方人理想化的中国社会样貌,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生活的向往。通过瓷器纹饰上的场景,他们仿佛能够置身其中,过着理想化的东方式生活。 清 外销名片盒 清代著名小说家李宝嘉(1867—1906),在他所著的《晚清官场谴责小说:文明小史》第五十回中描述到:“巡捕传进一个洋式片子来,上面写着虫书鸟篆。”洋式片子便是名片盒。18世纪末至19世纪,名片在欧美社会的社交圈内广泛使用。它们外型纤巧、材质多样、精致优雅,是集铸造、雕刻、镶嵌、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工艺品。 银累丝龙纹“亚”字形名片盒 长8.8厘米 ,宽5.2厘米,高1.5厘米 银累丝材质,“亚”字形。盒身以细银丝累出网状纹为地,正面作“亚”字形开光,镶嵌银累丝龙纹。 银累丝是我国古代传统工艺之一,又称“细丝工艺”、“花丝工艺”,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然后将其编成各种网状组织,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制作金银首饰的细致工艺。 牙雕渔翁纹名片盒 长11.3厘米 ,宽7.5厘米,高1.7厘米 象牙材质,“亚”字形。牙雕中刻画的是渔翁题材。名片盒材料珍贵,雕工精巧。“耕”、“樵”、“渔”、“牧”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四种生活方式。渔翁题材是人物纹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给人以清新高雅的艺术享受。 檀香木雕风景人物纹名片盒 长11.3厘米 ,宽7.5厘米,高1.7厘米 檀香木材质,长方形。盒身正反两面雕刻亭台楼阁、人物,居中椭圆形开光,刻有“SSC”英文字样。品相完好,精雕细刻,打开盒盖仍留有余香。 清代外销名片盒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购买到中国制造的名片盒。一些贵族或者大商家为了区别身份,开始从单纯的购买转为采用私人定制,要求将自己的族徽、名字、标志符号等镌刻在名片盒表面,以进行身份的区分。檀香木制作名片盒,随身携带不仅起到香囊的作用,还可使名片也濡染上檀香木特有的清馨芳香,以此展示品位。 清 牙雕开光风景纹折扇 展幅37.2厘米 二十八档象牙扇骨,两大骨雕刻花卉纹;扇面薄如蝉翼,通体采用劈丝薄意浅浮雕技法,牙丝细如毛发,连枝花纹细密繁复,贯穿整个画面;扇面主体用连续圆珠纹组成扇形倭角开光,内三个椭圆形开光,为山水风景纹饰。整体精雕细琢,象牙单面雕镂工艺玲珑剔透,纹饰精美华丽。 清 银鎏金累丝烧蓝花卉纹折扇 展幅32厘米 二十六档银鎏金扇骨,两大骨采用银鎏金累出网状纹为地,饰折枝花卉;扇面采用银鎏金网状纹累丝铺地,饰花卉纹。工艺精湛,风格华丽。 清 广彩山水人物纹碗 口径14厘米,底径6.8厘米,高6.6厘米 碗敞口,直弧腹,圈足。正面人便为碧瞳卷发的洋人形象,反映内容为骑马牵狗狩猎。 《饮流斋说瓷》中记载:“乾隆时期,描有绘人物面目,其精细者,用写照(写生)法,以淡红笔描脸部凹凸……绘碧瞳卷发之欧人,精妙无比,西商争购,值亦奇巨也”。自康熙年间广州沿海地区海禁的解除加之发展至乾隆时期广州的“一口通商”使广州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先接触到各类西洋文化的地方。各种充满着西洋风情的画稿和设计图纷纷由商贸船只带给广州瓷器画师,这些西洋风情的画稿由铜版画、油画、水彩等西洋绘画方法绘制而成,其中也不乏有充满西洋风情的世俗人物画稿和设计图样,经过中国工匠的临摹处理,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中国的外销瓷器上。 外销的瓷器主要消费群体还是欧洲的贵族,由于欧洲贵族们热衷的各项娱乐活动,所以诸如狩猎、聚会等休闲娱乐场面的纹饰便广泛地运用在广彩外销瓷的装饰上。 清 黑漆描金花鸟纹针线盒 通长36厘米,通宽26.8厘米,通高14.8厘米。 木胎,带盖,八角长方形,底承四足,通体黑漆描金装饰。盒内12个隔断大小不一,以描金绘版为盖。附有25个大小不一的牙制线轴、线梭、顶针等女红工具。保存基本完整,工艺制作精湛。 该针线盒绘“刀马人”题材纹饰。“刀马人”纹饰是指以刀(兵器)、马(战马)、人(武将)三者为主题来描绘古典小说中的战争场面,所描绘的场面气势恢宏,有着浓重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气息。十八世纪,经历了战争的欧洲人,从中国的“刀马人”纹饰瓷器上感受到很深的共鸣,所以战争场面为装饰题材的外销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清 广彩人物故事纹茶壶 通宽19.4厘米,通高14.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6.2厘米 呈圆形,短颈,弧腹,短圈足,配盖。装饰人物故事纹饰。人物身穿清代服饰,习惯上称为“满大人”,“满大人”是清代清装人物肖像的代称,这种人物题材受到了西方人的喜爱,他们热衷于清代官员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满大人题材纹饰在广彩外销瓷中比较多见,器物类型多样。 媒体报道链接:
|